新闻中心
友情链接
清华化工系负责研发的聚甲氧基二甲醚工业化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居国际领先水平
聚甲氧基二甲醚为新型柴油调和组分 可实现柴油部分替代并显著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
清华新闻网7月30日电(通讯员 朴香兰)7月2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聚甲氧基二甲醚万吨级工业化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协副主席谢克昌院士、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汪燮卿院士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杨启业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洪钟院士、中国石化规划院白颐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鲍晓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兴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邓文安教授担任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马荣、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教育部科技中心主任李志民、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调研员曹传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菏泽市市长孙爱军,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化工系金涌院士、化工系主任赵劲松教授等参加了鉴定会。
万吨级聚甲氧基二甲醚技术由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攻关,清华化工系王金福教授和王铁峰副教授课题组是技术的提出方并全面负责技术攻关。以清华大学聚甲氧基二甲醚专用固体酸催化剂和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多级反应器技术为基础,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在山东省菏泽市建设了1万吨/年聚甲氧基二甲醚工业化示范装置。自项目启动后经过一年半的攻关,2014年1~3月完成装置建设并打通流程,2014年6月装置实现稳定连续运行,生产出优质的聚甲氧基二甲醚产品。该装置为国际上首套万吨级固体酸催化法制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工业化试验装置。
鉴定委员会先后听取了清华大学和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所作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以及现场考察专家组所作的现场考察报告,并审查了有关技术资料,经质疑、答辩和认真讨论,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成果形成了固体酸催化剂制备聚甲氧基二甲醚系统完善的工艺条件,创新性明显,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进一步开展使用、储运性能的试验,加快清洁、经济的大规模产业化工程技术研发和有针对性的标准制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尽快推广应用这一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产品。
在鉴定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发言表示,聚甲氧基二甲醚万吨工业化技术开发这一煤化工领域的重要突破具有能源和环保双重战略意义,该技术是清华与企业紧密合作、联合攻关的成果。学校将继续积极支持该项技术的进一步产业化,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
在鉴定会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马荣对聚甲氧基二甲醚技术对能源和环保领域的战略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技术对目前正在规划的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发展该技术除了可以实现柴油的部分替代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于利用我国过剩的甲醇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工信部已经将该产品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化工新产品。菏泽市市长孙爱军发言表示,菏泽市会全力支持聚甲氧基二甲醚技术的产业化实施。
聚甲氧基二甲醚DMM3-5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柴油调和组分,十六烷值高达70~90。台架试验表明,在常规石化柴油中添加20%的DMM3-5,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发动机排放尾气的烟度降低70%~90%以上。目前我国每年柴油实际消费量超过1.65亿吨,按每吨添加20%计算,DMM3-5每年的市场空间超过3千万吨。对于我国目前原油大量依赖进口、柴油相对紧缺和大范围大气污染的严峻局面而言,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及战略意义。聚甲氧基二甲醚万吨级工业化技术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